一、建设思路目标
(一)建设思路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“厅市联动”打造伊春市域职业教育体系新样板为契机,立足伊春、服务全省、辐射全国,面向钢铁产业,以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为主体,深化校企合作,以“五金”建设为核心,构筑“155433”项目建设图谱,以项目为载体,以任务为驱动,推进专业群改革发展“十项工程”,以党建引领、思政育人“1条主线”,校企“5项联合”开展多元共建,“5金建设”强化发展内涵,“4维时空”提升智能育人水平,“3个对接”开展国际服务,“3方集成”开展有组织科研,彰显现代职教特色。
(二)建设目标
达到三个高质量,实现三个愿景。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,高质量发展能力全面提高,高质量发展水平大幅提升。打造3个高地:成功创建复合型、创新型、国际化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,支撑冶金行业企业新质转型、绿色发展先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,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高地;发挥3个作用: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群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、改革创新的标杆、教育管理的典范;提升3个认可:龙江离不开,业内都认同,国际能交流。
二、改革任务举措
(一)实施“铸魂育人工程”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1.推动党业深融,创新校企党支部联建机制
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构建“1+2+3”校企联建模式。打造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1个,企业共建联合党支部2个,建成思政教育数字化平台,争创省级“三全育人”试点,取得5项标志性科研成果,形成党建与业务融合典型案例3个,建设省级“样板党支部”1个。
2.促进五育融通,构建全要素思政育人体系
建立学分通兑银行,建设校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,推动省级课程思政教改立项课题3个。
3.深挖红色资源,提升“三融三促”育人水平
校企建立钢铁冶金红色教育基地,将红色资源与育人实践紧密融合,建成1个省级重点主题实践教学体验中心 。
(二)实施“多元共建工程”,创新产教融合机制
1.政行企校联合管理,赋能双高奋进
发挥伊春森林生态市域产教联合体平台作用,续签校企合作办学协议,完善伊春市工信委牵头的“政行企校”多元管理机制,发挥“智能钢铁冶金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”的机制作用,坚持例会制度。
2.校企双元联合招生,激活育人潜能
校企共同推动订单培养、现场工程师培养等教育形式,打造人才培养立交桥,全年平均招生不低300人,培训人数不低1800人次,创省招生先进单位。
3.校企双元联合助学,助力学子成长
执行为订单协议的学生进行学费补助政策,为“现场工程师班”的学员减免两年学费,校企面向建龙订单班特设专项奖学金,吸引生源。
4.政校企联合育人,夯实技能根基
校企打造“双师型”师资团队,探索大型冶金实训设备“校园化”解决方案,提高高本贯通培养质量,吸引社会捐赠,共建“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”。
5.校企校联合开发,提高建设质量
联合开发“自动分拣包装系统”,申请发明专利1项,实用新型专利1项,形成社会服务典型案例1个,参加开发国家标准1项,主持开发行业标准1项。
(三)实施“金专业工程”,打造高水平专业群
1.重构专业群,服务钢铁产业新需求
调研绿色智能钢铁产业岗位群的绿色化、高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转型,重构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群。
2.优化培养定位,提升岗位迁移新能力
为钢铁企业生产一线增加的绿色低碳技术、数据挖掘、资源配置等关键技术岗配置新课程,提高毕业生传统岗位向现代技术岗位的迁移能力。
3.搭建立交桥,构建学生成才新模式
与建龙集团等企业专家共同论证和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、构建课程体系、开发建设核心课程、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。群内专业积极承办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世校赛选拔赛1次/年和开展1+X证书考证3次/年,落实岗课赛证融通,构建起多层次衔接,多方位促进学生成才。
4.健全绩效机制,推动专业动态调整
开展专业群合作办学绩效评价,推动专业群动态调整,使专业建设快速响应产业变革。完成省级以上课题2项,发表论文4篇。
(四)实施“金课程工程”,建设一流核心课程
1.打造“六化”全链路,领航课改新途径
建立课程开发中心,成立冶金专业群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,完成人才合作培养教法改革省级课题立项2项,支撑论文6篇。
2.依托大师工作室,开发课程新资源
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,汇聚资深专家与技术精英,开发全国可借鉴课程标准24门、考核标准24门,建成省级一流核心课2门。
3.激发综合技术引擎,构建课程新体系
构建多维度交叉融合,相关专业课程资源互融共享的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群课程新体系。完成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改革省级课题立项1项,支撑论文3篇。
4.利用教育新生态,构建学评新空间
多元教学形式、教学空间、评价体系恰当组合,适应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规律,加强驱动式评价结果应用。完成课业评价模式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省级课题3项,参加国家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2项,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世校赛选拔赛及以上赛事获奖5项。
(五)实施“金教材工程”,开发优质新形态教材
1.组建混编团队,开发特色实用型教材
以“六化”课程改革为基础,开发“活页式”教材4部,适应不同人才培养模式需求,依托教学资源库,配合“金课程”建设,校企校共建新形态一体化教材4部。
2.健全机构机制,确保优质教材育人
成立“钢铁智能冶金技术教材开发领导小组”,把牢教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。校企业共同开发教材12部,入围省级及以上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部。
(六)实施“金教师工程”,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
1.强化师德师风建设,培养育人好老师
实施党支部书记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,弘扬教育家精神,引导广大教师争做育人好老师,培育省级及以上师德先进个人2人,省级及以上师德先进集体1个。
2.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工程,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
完善教师聘用制度,聘请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名,产业教授或技能大师 2 名,建立省级“双师型”名师工作室2个、产业教授工作室1个、技能大师工作室 1个。
3.打造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,分层分类培养教师梯队
建立教师发展中心,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体系,完成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研修10人次/年,培养省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3 名,省级教学名师 2名。
4.探索“档案袋”制度改革,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
2025年启动教学“档案袋”工作,2026 年实现职称评聘全覆盖。
(七)实施“金基地工程”,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
1.突出复合功能,建设“一条线、两平台、三中心”
建成具备教学、培训、大赛、创新创业、技术服务等功能的“五位一体”的国内一流绿色钢铁智能冶金生产实训、培训基地。
2.依托建龙集团,升级校外实习就业基地
根据黑龙江建龙投资集团企业特点,完善4个校外实践基地,为开发教育新生态,构建学评新空间提供支撑。
3.依规制定办法,推动实践教学标准化
实现“八合一”: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、学生与学徒合一、教师与师傅合一,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、实训设备设施与生产设备设施合一、作业与产品合一、教学与科研合一、育人与创收合一。
(八)实施“智能育人工程”,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
1. 组建技术小组,推动教学空间数字化改造
搭建数字教学核心平台。梳理校内已有优质教学资源,进行数字化转化;引入专业群海量资源库1套。
2. 运用人工智能,推动学习空间智慧化升级
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1套,实现教师备课及学情精准分析。建设冶金生产流程漫游体验馆1个,设备点检与抢修沉浸体验室1个。
3.推广数字赋能,推进全校育人空间重塑
将“智能育人工程”成果向全校乃至更大范围推广,建立学生学习和教师成长数据库1个。
4.强化评学评教,推动评价手段数字化转型
对全体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培训,选取部分学科、班级作为试点,开展数字化评学评教。建立项目长效评估机制,定期对资源利用率,教学效果提升,师生、家长、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,为持续改进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提供依据。
(九)实施“国际服务工程”,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
1.对接“国际标准”,提高专业群国际影响力
开展国际认证1次;邀请国际专家到我校讲学每年1次;每年选派2名骨干教师赴国际知名企业或高校学习;参加制定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标准1个。
2.服务“一带一路”,推动国际产能合作
依托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群建设优势优势,与友好国家院校共建联合培养基地1个。选派专业骨干教师组建 “国际教学团队”,赴合作院校开展技术培训与教学指导,每年不低于30人,为区域内相关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,助力 “一带一路” 产业发展。
3.参与“国际竞赛”,搭建国内外校际交流平台
积极参与国际技能竞赛,建立国际好学校联合集训长效机制,与国际友好学校开展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“工业网络智能控制与维护”赛项集训活动,联合省内外同类院校每年开展一次“冶金智能生产”校际友谊赛。
(十)突出特色,实施“协同创新工程”,开展有组织科研
1.集成校企力量,促科研大团队成长
突出地方经济特色,联合高校与地方钢铁企业,以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为平台,建设“新质赋能绿色发展”科教融合学院,每年组织集体调研1次,科研交流1次。
2.集成技术服务,赋能校企共同发展
发挥“金基地工程”技术服务功能,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;与哈工大联合开发项目1项,申请发明专利1项,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,形成社会服务典型案例1个;参加开发国家标准1项,主持开发行业标准1项。
3.集成科研攻关,助力企业升级改造
开展地方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新技术研究,完成省级科研课题立项2项,发表论文5篇。